速递:奇形怪状,“非杂志”的杂志

November 30th, 2007 阅读量:

新闻看点:杂志品评 | 时尚风向 | 视觉艺术

大多数国内杂志似乎并无意在杂志形式上寻求突破和创新,几近一成不变的传统开本一直沿用,排版形式、用纸等亦不过大同小异。制作工艺特殊、包装设计具有刁钻新奇趣味的杂志,似乎从来都不曾现身于国内杂志出版业。

1991年,由Stephen Gan和Cecilia Dean、Kaliardos独立创刊的《Visionaire》一直是杂志中的另类,以及怪胎。这本被称为“时尚圣经”、最不像杂志的杂志,拒绝任何品 牌的广告投放、没有固定的编辑阵容、甚至没有重复出现过相似的制作形式,一会是树脂玻璃座(第16期“日历”主题)、一会是超大的扑克牌(第21期“扑克 牌”主题),一会是唱片盒(第25期“虚幻”主题),泡沫塑料盒、皮夹子、剪贴本等形式亦层出不穷,有些时候是找不到铜版纸或亚粉纸的,取而代之的是毛 皮、羽毛、丝绒和网织品(第33期“触觉”主题)。

而版式,亦绝非图片配文字的固定模式,有可能通篇是绝不间断的图片,不着一字,也有可能是随意组合的活 页明信片……16年间,只出版发行了52期杂志,每期邀请时尚、艺术界的头号人物担任版式视觉设计、客席编辑以及作者,然后以高昂的售价限量推出,很快即 被一抢而空,而过期杂志更是奇货可居。诸多潮流指标大人物们的参与当然是其中的超级噱头,但杂志形式、制作材质运用上不拘一格的把玩,才是精粹所在,把杂 志与无聊消遣划清界限,在翻阅中获得长久性的赏心悦目,这是此本杂志最为人所津津乐道的关键。最新第52期杂志,找来了Louis Vuitton进行合作,设计总监Marc Jacobs以及他的创作团队,包括鼎鼎大名的摄影组合Mert Alas and Marcus Piggott等鼎力坐镇,前者亲自设计了杂志的封套———一个金色的、十分纸醉金迷的限量版盒子,而后者则贡献了多位时尚明星Drew Barrymore、Jennifer Lopez、超模Gisele Bundchen等的大片拍摄。这样一本杂志,永远叫人猜不到下一期的形式以及内容是什么,但却始终让人心存期待,杂志的价值以及存在的意义由此体现。

改为季刊后的《Cream》,俨然成了**《Visionaire》**的“香港版”,在众多的中文杂志里,可以说,是玩形式玩得最出类拔萃的一本。创 刊初期的《Cream》虽然已经拥有殷厚的内容以及出色的视觉排版,但在能够接触到不少欧美日韩杂志文化的香港本土,这样的杂志形式并不算特别出彩,只能 算是做得更用心更精致,改版后的杂志多了些孤注一掷的意味,胶盒封套、立体剪裁等特殊载体以及卡通形象虚拟物等轮番出场,虽然杂志售价不菲但仍然有人趋之 若鹜。

创刊两年的《RMM》是最近颇受关注的另一本香港本土独立杂志,由二位主创人、任职平面设计的Amber Fu及Man Chung Lee自资与寻找广告支持的中英双语双月刊,内容锁定于全球范围的年轻创意形态,虽只是薄薄的册页,但同样存在形式上的偏执,今年重点玩的是“颜色”实 验,每期以不同的、纯净的颜色作为封面乃至内页的主色调。曾以“黑色”探索阴暗经历对创作人的影响、又以“红色”来概括中国新一代的设计师,而新一期,则 以具有荧光感的橙色贯穿全册,来配合“童真”的主题。

尤记得多年前,《经济观察报》运用橙色新闻纸并以此大造文章所引发的轰动,虽说不过是效仿《英国金融时报》的做法,但在当时国内千篇一律的报纸 印刷介质当中,确实算得上是标新立异,能够一直沿用至今,相信在一定程度上已证明了这种橙色新闻纸的视觉辨认度。在出版物上多作一些探索性的尝试或实验, 为一本传统的杂志带来“非杂志”式的全新、多元化的阅读形式,对于那些仍然对纸质杂志心存眷念的读者来说,无疑是一件值得鼓掌的事,或许也是杂志对抗网络 冲击的一种求生方式,毕竟材质的触觉质感是网络无法提供的体验。

[新闻来源:新京报]

本站推荐阅读,《Visionaire》